新郑市豫剧团
新郑市豫剧团

代表剧目:

宝莲灯

已有788人来看过 ·

新郑市豫剧团创建于1949年,是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,位于新郑市区南环路38号,占地面积5293.57平方,房屋建筑面积1496.89平方,固定资产85万元,属国有事业单位。编制68人,专业技术职称42人,其中高级职称2人,中级10人,初级30人。现有演出剧目38个,其中传统(神话、古装等)剧目35个;现代剧目3个,另有一台综合歌、舞、小品、小戏(折子)等演出形式的节目。1949年,新郑县民众教育馆组建“新郑县民众剧团”(民营、豫剧)。1950年改为“新郑县人民剧团”,首演现代戏《改造二流子》。1955年,国家对民营职业剧团进行登记,定名为“新郑县豫剧团”,演出剧目有《志愿军的未婚妻》、《沙河店》等。1958年4月,改名“新郑青年豫剧团”,主要演出剧目有《战鼓催春》、《红色的种子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白莲花》等。1969年,改名为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”。1年11月,改为“新郑县文工团”,演出剧目有《沙家浜》、《龙江颂》、《海港》、《杜鹃山》、《平原作战》、《红灯记》选场,《智取威虎山》选场及《掩护》、《柜台内外》、《红大娘》、《前进路上》等,有豫剧、曲剧、越调、道情等,以豫剧为主,“样板戏”挂帅。1976年,粉碎“四人帮”,文化大革命结束。先后演出现代戏《红云岗》、《江姐》、《蝶恋花》、《朝阳沟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等;传统戏《逼上梁山》、《杨门女将》等。年,复名新郑县豫剧团。1年,曲剧团合并为豫剧团。1994年5月16日,撤县设市,改为新郑市豫剧团。在剧团的演出剧目中,新编历史剧《包公误》拍摄为电影;《包公误》、《青蛇传》、《枣乡传奇》制成小影碟;《包公误》、《追鱼》、《麻疯女传奇》录制成盒式磁带;《包公误》、《追鱼》、《绿侠女》、《青蛇传》拍摄为四扇屏年画;《包公误》、《追鱼》、《引凤图》、《麻疯女传奇》、《青蛇传》、《捣蛋皮九》、《招聘儿媳》、《枣乡传奇》、《血染白玉塔》剧目分别由中央、省、市广播电台、电视台录音录像。1986年至2003年,有5个大戏、27个小戏(折子戏、小品、唱段等)先后13次参加省、市级大赛、汇演等角逐活动,分别获地(市)级集体、剧目演出、组织等奖项13个,个人获奖135人次。2003年,新排大戏《平安王》、《程缨救孤》,复排《寻儿记》、《抬花轿》、《桃李梅》、《花打朝》、《包公三勘蝴蝶梦》等,新编剧目《回家》、《亲情》、《推迟婚礼》、《老同学》、《良药》、《一出好戏》、《新郑游》等。剧团创作的小品《老同学》获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小品大赛节目三等奖。专业人员在郑州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。2004年新排剧目《穆杨会》,复排《程咬金照镜子》、《花打朝》、《丑嫂》等剧目,新编《拷红》、《出征》、《挂画》、《傻子相亲》、《梨园齐争艳》、《回家》、《双千颂》、《家庭选举》、《殡葬改革》、《家庭风波》、《师徒学艺》11个服务性节目。成立戏曲茶楼一座,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场所。组织职工参加各种专业赛事活动,获国家级二等奖1人,郑州市级一等奖1人、三等奖2人。005年,新排大戏1个,复排大戏1个,新编戏曲剧目10个,全年完成演出任务359场。参与创编剧本1部。先后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赛事活动3次,获省级一等奖1个、二等奖2个、优秀奖2个;市级一等奖1个、二等奖3个、三等奖1。2006年全年演出411场,创收68万元,购置固定资产16万元。复排神话剧《追鱼》,新排大戏《杨门女将》,新排小节目《山里人游港区》、《新编墙头记》、《大变活人》、《如此英雄》、《婚姻变奏曲》、《智斗》、《土地风波》等节目九个。 几十年来,新郑市豫剧团北上北京,南下广州,西赴西安,东去山东,足迹遍及大江南北,为繁荣发展戏剧事业长期战斗在文艺站线第一线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,新郑市豫剧团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,认真实践“三个代表”的重要思想,树立精品意识,创作优秀剧目,团结拼搏,开拓创新,再创剧团新辉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