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戏曲史家,戏剧理论家。湖南省长沙人。少时因家庭生活艰难,14岁即被迫辍学。此后流浪江湖,先后在文明戏班、京剧班、马戏团做过演员。1920年在武昌师范大学预科,旁听了一个学期。 1921年起,为湖南《自治新报》撰写小说、杂文。1927年加入田汉主办的南国电影剧社。1929年1934年间,在福建泉州、厦门等地教授国文。1935年在上海利用业余时间撰成《中国戏剧史料》《中国剧场史》两书。抗战时期加入抗日救亡协会,与欧阳予倩等从事京剧改良运动,撰写抗战小品,如鼓词、子弟书之类,并开始撰写《中国戏剧史》。1939年,曾与阿英同组“新艺话剧团”,并在上海美专、复旦等校代课。 1940年后,先后为中国旅行剧团编写出《李香君》《花木兰》等话剧剧本。又作《苏武牧羊》等电影剧本十余部,均摄成影片上映。1940年8月,任上海美专国文讲师。10月起,正式加入中国旅行剧团。抗战结束后,执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,讲授修辞学、目录学等课程,课余撰写了一些有关中国戏曲、小说、历史、语言等方面的考据文字。 1947年应欧阳予倩邀请,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导,留居两年。1950年1月回到北京,参加筹建中央戏剧学院。此后即在该校任教,直至逝世。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、中央戏剧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。 周贻白治学追求视野开阔,博学约取。他的论著,不限于研究传统戏曲史学的一些课题,还注意钻研边缘戏曲史学。如他所作的《中国戏曲中之蒙古语》《蒲松龄的“聊斋俚曲”》等论文,研究了一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课题。周贻白还著有《中国戏剧史长编》及论文结集《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》等。
您还没有登录,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