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宝山
晋剧演员: 刘宝山

擅演剧目: 献地图 取成都 天水关 反徐州 杀驿 捉放曹 打金枝 空城计 甘露寺

所属剧团: None

已有2289人来看过 ·

刘宝山刘宝山著名晋剧须生演员刘宝山,艺名“十二红”,忻州市忻口村人。刘宝山出身梨园世家,其父刘德荣,艺名“云遮月”,是清末山西梆子著名演员。据说当年晋京演出时,刘德荣曾被邀进宫献艺,很得慈禧赏识。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,刘宝山从小就开始接受舞台生活的熏陶,12岁便登台演出,故有艺名“十二红”之称。受父亲的影响,刘宝山兄弟仨都是晋剧著名演员。因父亲不幸早逝,刘宝山便随其兄刘明山(艺名“五月鲜”)到张家口跟班演出,师承著名演员筱二宝。承蒙师傅的热心传授,刘宝山勤学苦练,学会了不少“三国戏”。因此在他后来的舞台生涯中,以演“三国戏”最负盛名。成名后,刘宝山与晋剧著名艺术家李子健、京剧著名须生马连良过从甚密。大家在一起切磋技艺,相得益彰。马连良先生曾向刘宝山学习过晋剧传统剧《杀驿》、《反徐州》的须生表演;同时他也向刘宝山传授过自己在京剧《甘露寺》中的表演技艺。 由于从小学艺,基本功扎实,又具有天赋的好嗓子,再加上搭过许多班社,与许多名家同台演出,见多识广,善于学习的刘宝山表演技艺别具一格,在内蒙古地区、张家口一带,以及北京、天津等地观众中颇有盛誉,有“西北马连良”之称。其演出的代表性剧目除“三国戏”外,其他剧目的表演也很精湛。以《打金枝》为例,我虽无缘亲眼观看他的表演,但却看过多次他教过的一个徒弟演出的《打金枝》。事情是这样的:1957年“反右”时,刘宝山被划为“右派”,一度失去了演出舞台,回到家乡忻州。宁武剧团得知后,求之不得,高薪请他参加宁武剧团的演出。当时剧团有一个十几岁的学员,虽生得瘦小,其貌不扬,但嗓音很好。本来他在剧团学“三花脸”。刘宝山到剧团后,这娃听说来者是名艺人,便常常提水烹茶,侍奉勤谨。这样慢慢相熟后,一次刘宝山问他学什么行当,他回答说“小丑”。刘宝山便建议,“三花脸”不如“胡子生”吃香,你跟我学唱红吧。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!这娃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名艺人收自己为徒,欣喜若狂。从此,刘宝山一招一式教他《打金枝》,当然他也学会了几出“三国戏”,如《空城计》、《天水关》等。后来刘宝山又回到了张家口。宁武剧团这个原来其貌不扬,学“小丑”的娃娃竟然成了须生演员。刘宝山的一句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。当笔者到剧团时,他已成为剧团的主要青年演员,在观众中也小有名气。大家还送给他一个艺名,称他“小十二红”。 刘宝山传授给“小十二红”的《打金枝》我看过无数次,同时也看过其他一些老艺人的《打金枝》,心中不免比较。我的感觉:刘宝山传授的《打金枝》表演雍容大方,有气派,更有生活,别具风格。举两个细节:一是皇帝上金殿要上台阶。刘宝山的表演是一步一“阶”,脚下虽无台阶,但虚拟表演却胜似真实台阶;而别的艺人表演时,我注意到均没有这样明显的细节。二是《打金枝》中金枝女上场后,拉住父王龙袍撒娇的情节,刘宝山传授的表演是,“父王随手一甩,与台词‘真乃淘气’相配”。合情合理,恰到妙处。而别的艺人对这一情节的处理均缺少这一特别设计,均是金枝女自动放开龙袍,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情理。还有晋剧“二音子”的演唱,我们见到的大都是旦角演员演唱,但刘宝山唱《打金枝》时,也唱“二音子”;其徒“小十二红”的演唱也如斯,婉转悦耳,十分动听。这在须生演员演唱中比较少见。 总之,从以上几个细节中,我们不难窥知刘宝山表演艺术的精湛与特色。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宝山,1974年病故于河北省张家口市。刘宝山(1900——1977)艺名“十二红”,山西忻州忻口村人,清光绪25年生于原籍。工须生。其父刘德荣,艺名“云遮月”(又名“要命旦”),北路梆子著名男旦,曾应“元元红”郭宝臣之邀进京演出,颇负重誉,入清宫献艺受慈禧赏赐甚丰。宝山与兄明山(“五月鲜”)自幼随父学唱北路梆子,(当时称“上路调”)十四失怙,赴张家口投奔父友周佃元(佃元生)改学中路梆子(“下路调”),实系改调而歌,基本未失去上路风格。其艺风潇洒飘逸,精巧狂放,在晋北二州五县及京绥一线颇负盛名。惜乎1957年以后颇不得意,于1977年病逝于张垣。《取成都》、《献地图》、《捉放曹》等为其代表剧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