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世纪初(清朝初期),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。
到了太平天国时期,本地班逐渐出现,但 创出粤剧独特唱腔“马腔”的马师曾唱腔仍以梆子为主。
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,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。
公元1911年~1912年初(辛亥革命时期),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,再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,又称为新腔。
抗战时期,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,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。
例如:薛觉先的“薛腔”,潇洒典雅,韵味醇浓。
马师曾的“马腔”,半唱半白,生动通俗。
小明星的“星腔”,感情细腻,低回宛转,荡气回肠。
罗家宝的“虾腔”则真假嗓结合,清新悦耳,还有以甜、脆、圆、润、娇为特色红线女的“红腔”、新马师曾的“新马腔”、何非凡的“凡腔”、芳艳芬的“芳腔”、陈笑风的“风腔”等等。
您还没有登录,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。